第(1/3)页 杨蜜等人打开电视的时间有些迟,其实剧情和背景介绍从片头曲就开始了。 在她们没有看到的前五分钟里,开篇是一行黑底白字的古朴字幕: 中国,公元前261年。 当罗马与萨莫奈人作战,希腊化世界在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分崩离析时,华夏大地战国时代的烽火仍在燃烧。 China,261BC. While Rome fought the Samnites, and the Hellenistic World fragmented after Alexander,the Warring States era burned on. 面向世界的历史剧集如何增强代入感? 《太平书》的做法建立一种时空上的横向对比。 不了解中国的西方观众,看着261BC,脑海中已经出现了一个宏大的全球历史坐标系。 镜头以一种近乎残忍的诗意展开: 没有对白,只有呼啸的风声和低沉的背景乐。 画面是经过精心调色的昏黄色调,如同古老的绢帛,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战后荒原的广角镜头—— 焦黑的土地,折断的戈矛像枯枝般斜插着,几面残破的、依稀可辨为“秦”字的战旗在风中无力地飘动,硝烟尚未完全散去,为整个场景蒙上一层薄纱。 这不是血腥的直接展示,而是一种苍凉、压抑的美学呈现,充满了东方古典悲剧的韵味。 弹幕已经开始滚动: “有些电影质感了。” “字幕好评!一下子就知道世界另一边在干嘛了。” “这才是历史剧的打开方式,期待天仙出场。” 此时是白起赖以成名的伊阙之战后的关中大地,一波波逃难的饥民涌入咸阳城,千呼万唤之下,镜头特写终于给到了刘伊妃饰演的顾楠。 伊妃的造型让人第一眼几乎没认出来: 她穿着一身极其不合体、沾满泥污的粗麻布深衣,头发胡乱束起,脸上尽是污垢。 她从一个土坡后挣扎着爬出,眼神里是纯粹的、动物般的求生欲,以及一种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的深刻迷茫。 未来的国服第一女剑客,此刻还处于一种极度懵逼的状态中,即便已经认清了自己穿越且非梦境的事实,但下意识按压的胸前柔软叫她脸上闪过一丝极其短暂的、属于男性化的别扭与无奈。 画面闪回之下,开始寥寥几笔交代顾楠此前的现代身份,此刻内地和中日韩乃至全球的观众,很惊奇地看到的是那张属于国际大导演路宽的脸,她在穿越前是一位在商海拼杀的成功企业家。 某种程度而言,这就像是小刘被老公洗衣机附身,成为一个带着注定孤独终老的“男魂女身”的设定进入了这个时代。 只是这丝神情就被更强烈的饥饿感所取代,她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目光开始本能地搜寻一切可以果腹的东西。 镜头切到了一个路边的简陋茶棚。 一位身着玄色深衣、气质沉静的老者独自坐在那里。 李雪建的表演炉火纯青,他没有一句台词,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眼神望向远方,但那种历经沧桑后的疲惫、不怒自威的气场,却透过屏幕沉沉地压了过来。 《太平书》用以通行全球的主题已经用剧名点明了,这里出现的李雪建饰演的白起,带着一种并非杀气,而是近乎悲悯与沉重的眼神,望着茶棚外蹒跚而过的难民。 他的目光掠过那些面黄肌瘦的妇孺、眼神麻木的老者,这些战争的“副产品”,仿佛在无声地计算着一场场胜利背后,由无数破碎人生堆砌而成的代价。 李雪建饰演的白起的眼神深处,是一种洞悉了历史循环的疲惫、一种对“以战止战”这条血腥道路的无奈,甚至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属于“人屠”的负罪感,这种负罪感也许会在长平之战后达到极致。 这一刻,观众看到的不是一个冷血的战争机器,而是一个被战争的终极悖论所困的沉思者,他深知自己制造的杀戮,却也比任何人都更渴望这条血路终点的那个“止戈”与“太平”。 正是这份深藏于铁血之下的柔软与理想,为他日后将遗志托付给顾楠,说出“替我去看看天下太平”那句悲怆的恳求,埋下了最深刻、最动人的伏笔。 这是在电视剧条件下赋予一个历史人物的厚重和人性,不然白起只会是史书上的寥寥几笔,寡淡又无味。 为了体验这种真实的世情,白起没有带什么随从,提溜着刚刚在茶厮购得的黄橙橙的粟米饼,用麻绳系着,像个普通的老者就这么沿着街边边走边看。 他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被顾楠盯上了。 “反正是个老头……”求生的本能早已压倒了理智和道德,初入战国的顾楠也不懂白起身着的玄衣代表的身份,只看是个跟自己也差不多高的老者罢了。 她心一横,猛地从墙后窜出,伸手就抓向那包干粮! 指尖即将触碰到油纸包的瞬间,看似毫无防备的老者仿佛背后长眼般,左脚极其自然地、看似随意地向后一撤,抵在她小腿迎面骨。 顾楠猝不及防被绊得一个趔趄,整个人狼狈地向前扑倒在地,啃了一嘴的泥土。 刘伊妃的表演在此刻极具层次感: 穿越者摔倒后的第一反应不是女子常见的娇呼或羞怯,而是从喉头发出一声压抑的、带着痛楚和极度懊恼的低沉闷哼。 她迅速用手撑地试图爬起,脸上先是因为计划失败而闪过一抹狠厉与不服,那是属于路宽所带代表的前世的男性灵魂的本色。 但抬头对上李雪建转过身来,那平静无波却深邃如古井的眼神时,狠厉又迅速被惊惧和警惕所取代。 这种瞬间的情绪转换,精准地体现了“男魂女身”内在的性别冲突与处境下的真实反应。 而李雪建的表演,则真正诠释了何为“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暗中的护卫蜂拥而上,街道大乱,他没有任何夸张的表情或动作,仅仅是转过身用那双饱经沧桑的眼睛平静地注视着顾楠。 在这些嘈杂的背景衬托出的平静之下,观众能清晰地从李雪建的脸上读出多重交织的情感: 一丝对年轻人铤而走险的理解,一种不怒自威的审视,一抹对乱世求生不易的悲悯,以及最深处的、一种仿佛看透了历史和战争宿命的疲惫与沉重。 他无需言语,所有的戏剧张力都通过那深不见底的眼神和微不可查的嘴角牵动传递出来,将白起这位历史名人的复杂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极具东方韵味的、以内敛和克制为核心的顶级表演,瞬间抓住了全球观众的心。 不少西方观众开始在社交媒体和影评网站上热烈讨论: “我的天!这位中国老演员是谁?他的一个眼神比我们这边一整季的台词包含的信息量还大!” “他让我想起了安东尼·霍普金斯在《沉默的羔羊》里那种靠静止和眼神就能让人不寒而栗的表演,但又多了一种东方式的哲学沉思感。” “更像是伊恩·麦克莱恩爵士,那种莎士比亚戏剧的深厚功底带来的庄严与厚重。这位演员肯定也有深厚的舞台剧背景。” 好奇的观众开始涌入奈飞的数据库查询李雪健的信息,惊讶地发现他早已是中国的顶级演员,有着数十年的辉煌职业生涯。 更让西方观众惊喜的是在奈飞的“中国经典电影”专区里查到了他《返老还童》中有过精彩演出,饰演过路的父亲。 还是路的电影,收藏慢慢看。 …… 白起俯视着摔在地上的顾楠,脸上并无怒容,只有一种洞察世事的淡然。 他缓缓开口,声音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所言并非道德谴责,而是直接引述法条: “《秦律·贼律》有云,窃人货财,值一钱以上,赀二甲;不盈一钱,罚徭三旬。尔欲试秦法之利否?” 字幕给出翻译和释意:【偷窃他人财物,价值一钱以上,罚缴两副甲胄的价钱;不足一钱,罚服徭役三十天。】 顾楠趴在地上心电急转,这种谈吐哪里会是个普通老者,就是他那两道摄人心魄的眼神也不是常人能有,更遑论蜂拥而上的、暗藏的甲士了。 怎么应对? 原作的开头设定是一个普通的偷窃、被抓、拜师的剧情。 作为网文,这是一个不堪仔细考究,但能顺畅、迅速地代入时代背景的开头,但电视剧、特别是面向全球观众的电视剧可以这么拍吗? 毫无逻辑可言,也无法展示春秋战国的时代风貌。 于是这里编剧用一种很“中国古风”的方式引入了顾楠和白起的师徒剧情: 男魂的顾楠在刘伊妃的演绎中努力压下惊慌,她完全知道穿越不是请客吃饭,自己一个应对不当就是万劫不复,特别是得罪早期封建时代的权贵人物。 事急从权,顾楠只有效仿春秋战国那些特立独行的“狂士”、“辩士”之风—— 如戏弄楚王的晏子、面折廷争的蔺相如,乃至鼓盆而歌的庄子,其共同点便是不拘常礼、甚至以言语冒犯来彰显独特价值,以此引起上位者的注意。 赌了! 顾楠刻意模仿着这个时代的语言风格:“老丈所言极是。然,《秦律》亦云‘刑用于将过,则奸不生’。” “老丈既已察吾之‘将过’(犯罪意图),却未当场擒拿示众,以儆效尤,反而私下告诫。此法外施仁,岂不与‘以刑去刑’的律法本意相悖?若人人皆如老丈,法之威严何在?” 这番话表面是质疑老者行为与秦法严苛精神的矛盾,实则是在巧妙地试探,您身份不凡,行事却似乎不拘于常法,为何? 简言之,白起也许想要网开一面饶过这个年轻的小女贼,但女贼竟然一丝做贼的觉悟都没有,起身就怒斥老者违背国家律法,此举不当! 她此言一出,看似在指责白起执法不严,实则剑走偏锋,将一个盗窃未遂的治安事件,巧妙拔高到了“法理思辨”的层面。 这不仅瞬间化解了自己的狼狈处境,更展露出超越流民身份的见识与胆魄。 中日韩的观众自然可以理解这种思路,但这样的思路西方观众能否理解? 编剧自然考虑过了这一点,这里完全就是西方名著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中的剧情复刻: 冉阿让因为偷窃面包被追捕,主教卞福汝不仅没有揭发他,反而将银烛台赠予他,并告诉他“用这些钱成为一个诚实的人”,这一举动彻底改变了冉阿让的一生。 白起对顾楠的“网开一面”并给予食物,在西方观众看来,就是一种类似“救赎性的恩典”。 再延伸思考,这不就是一个平凡的农场男孩卢克·天行者遇到了自己的欧比旺·克诺,哈利·波特遇到了邓布利多吗? 这种西方故事里常见的“英雄之旅”遇到自己的“人生导师”的剧情,并不是难理解。 这就是一种顶级的、用西方人也可以理解的叙事方式,来讲述后续深埋了众多中国文化内涵故事。 李雪建饰演的白起闻言,古井无波的脸上眉头几不可察地动了一下。 他那双看透生死兴衰的眼睛里,第一次真正地、带着一丝探究的兴味,聚焦在顾楠脸上。 这衣衫褴褛的小女贼,竟有如此急智和胆识,还能触及律法背后的法理思辨? 他沉默了片刻,审视的目光愈发沉重,语气听不出喜怒:“牙尖嘴利。然,法理之辩,非饥肠辘辘者可空谈。” 白起一挥手,示意周围若隐若现的甲士退下。 第(1/3)页